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询问:“您贵姓?”得知彼此同姓后往往顿生亲近:“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但专家从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姓氏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通过对姓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基因的奥秘,特别是男性Y染色体的奥秘;并且,同姓者未必“五百年前是一家”。
姓氏基因
存在大量生命遗传信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上口的《百家姓》从宋初流传至今,在我国广为人知。
实际上,我们的先祖使用姓氏可上溯至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比百家姓的出现要早得多。
中国人的“姓氏”为什么可以同“遗传”“基因”联系到一起?袁义达解释说,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
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姓氏群体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最早注意到中国人姓氏与遗传有关系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瓦利·斯福扎。1985年,中科院遗传所突然收到这位世界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的来信,信中说,你们中国人的姓氏太有意思了,我不知道赵钱孙李是怎么来的,但我知道它们都是父传子传下来的,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一个遗传上的符号,能解决一些遗传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提出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为推动这项研究的开展,斯福扎教授多次写信给中科院遗传所,还派了一位助手到中国来。袁义达也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以后,袁义达结束访问学者的工作回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随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我国的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从此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
小姓的Y染色体
可能只有那么一条
袁先生他们曾到山西的一个村子,找了当地两个姓的男性各30人,他们都自称自己的姓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研究人员尽量挑选出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人,抽取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点位作测试。结果令他们非常高兴,其中的王姓Y染色体基因密码,测试结果全部一样,表明那个地方的王姓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这个祖先也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另一个姓却查出了3种Y染色体,被判定来自不同的先祖,而且不见得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姓。袁先生说,中国人大姓的Y染色体可能是多样的,而小姓的Y染色体可能只有那么一条,因为历史上小姓很少有改姓的。
袁义达说,对姓氏统计的重视,也是对文化的重视。“史学界认为,政史、地方史、祖谱是历史的三大支柱,而一个姓氏的传承过程就是一个家的历史。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一种含有人类父系社会全部进化信息的、有着相对稳定传递性质的资源。许多外国研究机构都想进入我国的这一研究领域,获取同姓人群家系和少数民族血液资源。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基因资源。对于人类Y染色体进化和多样性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他断言:“这项研究的产业化应用也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文化旅游、寻根旅游已在慢慢兴起,姓氏研究可以给这些行业提供重要的数据,从而带动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
袁义达还告诉记者,他们绘制的姓氏分布图竟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因此这项研究还有望帮助人们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他解释说,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疾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中。通过研究寻找出某些同姓人群与疾病分布、长寿等的关系,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些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