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际遇了张启揆先生的《屈原论集》一书,不禁又勾起我对屈原的崇拜之情。在我们刚要感叹秋高气爽之际,却不防被“秋老虎”,袭了正着,看一眼日历,已然八月初三,渐至皓月恩赐众生的中秋。“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盈虚轮莫定,晦朔魄空存。”《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的三五中秋联句诗,当是中秋最真切的写照了吧。试想,那些“争饼”的男女老少,谁会想起一百天左右之前的端午节呢?那时,人们大多在门口插几枝艾或者菖蒲,甚至吃几个粽子就代表了过端午的意义。只不过,我们这些貌合神离的“惯性”行为,对于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屈原的纪念意义还剩几分呢?
屈原的一部《楚辞》,不仅仅具有跟《诗经》相媲美的文学价值,还闪耀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光彩。令后辈子孙们深感难以踵武前哲,却依然被其魅力吸引,前仆后继地用行动和智慧让中华瑰宝熏染炎黄文化,迸发与时俱进的奇异幻彩。
纵观历来屈原研究的大家名家,主要集中在其身世和出生地的谜团、作品写作时间和动机、放逐与自杀原因等等,像最早的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其他的有梁启超的《屈原研究》,以及当代学者郭沫若和闻一多的相关著作。这些大家们的观点,无疑对后来者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
不过,当我看到屈原的思想到底属哪家思想范畴这一章节时,的确感到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凭着几分才气十分热衷而迸发的智慧,是如此的不可估量。这篇“稚嫩”的文章旨在论述屈原思想“的确有异于儒、墨、道、法等各名家思想流派,自成一家”的观点。自从此
篇文章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后,对屈原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术界开始出现不少论文著作,围绕此论点展开更深入更细致更严谨的讨论。甚至,到二零零八年发表的《杂合与变通——屈原作品中的诸子思想与南北文化》一些院校学术论文以及发表在博客或其他媒介上的作品,例如二零零九年发表在一元一国学网的《屈原思想》等等,也一定程度上诠释和发展着张启揆先生提出的这一论点。
张启揆先生,除了吸取屈原研究前辈们的精华之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翔实的文史文献资料,步步为营揭开谜团、佐证观点,顿感耳目一新,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笔者就作品里几个很是吊胃口的几个问题,做一个简要的陈述吧!当然,作者奥妙的推理和演绎,还需作者翻开书籍,静静跟随其思路一路思考,一路品味。
例如,对于屈原有没有女性癖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分几篇论文来完成的。张启揆先生首先从反证传统的屈原与女委关系的各种猜测不可靠入手,推断女委可能是屈原的妻子,颇让人信服;其次,指出屈原在用长剑隐喻自己的刚强精神,从作品的蛛丝马迹和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的人之常情推理出一个饱满、真实的屈原,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既要看到一个有时掩涕落泪的屈原,更要看到一个终身佩带长剑、刚强英武的屈原的完整之形象,从而有力为屈原有女性癖辟了谣。
再就是,《屈原三“求女”(求宓妃、求佚女、求二姚)的象征意义》这篇论文,旨在论述这些风华绝代的美女们不过也是“香草”“芷蘅”“薜荔”之类的象征符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等等,这些饱含执著与深沉情感的语句,经作者犀利之笔层层演绎推理,最终变成是对“像尧舜汤武等那样,能接纳自己并能让自己发挥治国才能的贤君”的如饥似渴的追求。
这样贯穿下来,读者自会明了屈原有女性癖这一论点的荒诞处。同时,作者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会吸引你跟随他一起按图索骥、探赜索隐,如同进入迷宫,充满迷途和乐趣,深深体味前人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过,张启揆先生的论文除了首篇是以全局的统摄思维浅谈了屈原思想之外,其他的都立足于证明一个比较独立和细致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后期论文除了逻辑性强、旁征博引的优点之外,似乎缺少了一种美学思想或者说理论性的指导。
举一个简单例子,梁启超先生《屈原研究》一文里说: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日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能说出这样话语的人,可以想见其深厚功底。郭沫若先生更不用说了,因为他自己除了现、当代诗
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外,还是一位古文字学家,毫不夸张地说,他就直接尝试跟古人对话似的,更有利于文学的研究。
当然,这可能跟作者阅历有关,作者所处年代阻断了其系统正规的学习,很大部分是凭着对家乡历史人物的热爱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朋友、同事的帮助和支持,才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其间的艰辛,应该也是不止“一把辛酸泪”所能表达殆尽的吧!
其实,我看了作者的《追忆与求索(代后记)》之后,脑子里马上浮现清代清流文学家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现录于此,希望作者与广大读者朋友,还有笔者,共同勉励提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笔者邂逅了一位作家、一本书,更是遥遥与几千年前的伟大诗人跨时空相约。秋老虎已经来了,寒流还会远吗?古人有云:“春宜读子,夏宜读史,秋宜读经,冬宜读集。”相信大家,选择一本书,不仅仅是想了解作者到底
如何让笔者如此沉迷,更想体验像福尔摩斯探案式的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奇妙感受吧!?那就翻开一本论文集,与作者一起邀游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来一次“文化旅游”大餐!
北京家谱传记出版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三大网站:《家族文化网》http://www.jzwhw.net/《个人出书网》http://www.grcsw.com/《老人出书网》http://www.lrcsw.com 两大传统实体店:北京家谱传记书店、百家姓寻根游学会馆 个人出书:010-68920114 家族出书:010-62525116 出版热线:010-68920114 010-62525116